倾国(二十五)-(三十一)随手评

#剧透预警#

随手文评,兴之所至,不求全面疏漏难免。强烈建议先看原文捋清剧情。文评偏靖苏,然而作者笔下各个人物皆栩栩如生有春秋义士之风,错失大为可惜。

=======================

(二十五)下半章随手评:
https://snowxat.lofter.com/post/1d8eac89_9203125

(发糖:梅长苏和萧景琰猎宫相见)

和解。
真正的和解,或者至少是和解的开始。

终于,金陵那两年的种种,和少年时的打打闹闹一样成了可以拿来开开玩笑的旧事。梅长苏心里那一页早就揭过了,大水牛心里仍有不住的歉疚和心痛,然而时光终将抚平这些伤痛。

也终于,两人在谈话中,旧事旧情和家国大事中无缝对接,是君臣,但也是并肩而立共谋江山社稷的好友。梅长苏为景琰为计深远,而景琰想做的事梅长苏也会切切追随。你亲征,我伴驾。

情义千秋。

----------
“梅长苏知道他有些踯躅,便温言安抚道:“我知道自从景宁公主一事,陛下最不屑和亲之政。是难为陛下了。”
萧景琰安静看着梅长苏,胸中几次深沉起伏,微笑道:“似乎你推我上帝位之前,就没有考虑过难为不难为。”
梅长苏挑眉笑道:“陛下的意思是麒麟择主时选错了人?那便再把我扔在冰天雪地里冻一天就是了。”
萧景琰知梅长苏是拿当年靖王府门前争执一事讥笑他,只好皱眉苦笑,语气婉转求和:“小殊,当年……”
梅长苏见萧景琰面色窘迫,心中不忍,只好打断他笑道:“好了,好了。我知陛下并非诚心如此待林殊,只是存心如此待梅长苏罢了。”
梅长苏只是随口一说,调笑而已,并不觉得话有多重。可萧景琰却心中一凛,痛若刺骨。

----------

和亲是国事,梅长苏此言,是为臣的劝谏,亦是为友的体谅。没想到会在如此一个安然淡然的场合轻轻就提到了两人最深的心结。

梅长苏对景琰最大的负疚,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自己的目的——昭雪旧案——拉着拽着把不喜欢权谋政治的好友拖入险恶的夺嫡之争以及孤绝的帝王之路。江山如棋局,景琰说实在的确实是梅长苏金陵两年中最大的一颗棋子。但景琰不会多在意,因为说到底昭雪旧案以及清明政治是两个人共同的心愿,景琰亦有这样的担当,即使不喜欢,也要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景琰对梅长苏最大的负疚,自然是金陵两年种种的猜忌、刻薄、误会和冤枉。但梅长苏不会在意,苏哲本来就是参与党争、辅佐靖王上位以及昭雪旧案的一个工具和符号,景琰这样看待一个阴诡谋臣本来就没什么不对,“好了好了,我知道陛下只是存心如此看梅长苏罢了”。为靖王的前程也同时为了两人的心愿,全身心的投入和付出本来就是心甘情愿。

正因为不在意,所以两人能像玩笑着打闹着轻轻地提到自己心里对方对自己的所谓“亏欠”——“呀你知道我难做,所以就把我拉上这条路也难为我呀”,“好好那是我选错人,那把我再冻一天好啦”。不再只是心结和伤痛,也终于成为了值得珍视的旧事和回忆。

但景琰心里还真的是难过的负疚的吧。现在通达智慧体察人心的景琰,早就明白当年的梅长苏看似是另一个不同的人,本质上仍然是林殊的魂魄,是林殊从黑暗地狱里爬出来、咬牙泣血近乎自虐的重生和献祭。他知道自己终究是伤到他的。他不会因为梅长苏的不在意就不责备自己。

也因此梅长苏只是随口调笑一说,而景琰却心中一痛,凛若刺骨。

梅长苏不是林殊,梅长苏也真的还是林殊。但梅长苏,也终究不是当初的林殊了。


==========================

(二十六)-(二十七)随手评:
https://snowxat.lofter.com/post/1d8eac89_92335ed

(发刀:众臣劝谏,梅长苏觐见太后奏《短歌行》。)


1. “梅长苏此人诡计多端心机叵测,虽于陛下登基有功,但遥想当年入金陵搅弄朝局,在废太子与誉王中间阳奉阴违游刃有余,实非良善之辈。若此人生出歹意,恐有妖言惑众祸国殃民的手段。”

“君是君臣是臣,自古君臣纲纪,乃人之大伦。更何况如今陛下空置后宫,却与梅长苏私交甚笃,岂非坐实了天下人的谣言?退一万步说,就算这梅长苏并无娈宠之心,可君有过,能忠言直谏恪守本分,是为良臣;君有过,不能直谏反而助长,是为佞臣。如今面对陛下的一再骄纵,梅长苏不能劝止却欣然奉诏,难道不是过失?”

------------

柳暨所言,误解是误解,但确实是忠言逆耳,老成谋国之见。君不能囿于私情,君不能爱重权术。搅动风云两面三刀涉入夺嫡党争,正臣不齿。


2. 梅长苏一直在笑。含笑看着景琰,淡淡笑着宽慰静姨,朗声笑着安抚蒙挚。他越笑,我越心疼。

功绩不能彰显,流言不能澄清,声名不能洗雪。他已然没了亲友袍泽,身份姓名,他还要牺牲多少,还将牺牲多少。景琰呐,君臣之道尊卑有别,你所要的陪伴他会给你,都会是他的罪、他的罚。


3. 但景琰痛吗,痛的。

当年把他丢在冰天雪地里冻上一个多时辰,固然是当年卫峥之事纷纷扰扰希望他能知难而退不必牵累,但终究是伤的。而景琰实在是没有想到,他的小殊归来,自己富有四海,竟然、竟然仍然只能把他丢在世人误解流言攻歼的风霜刀剑中,眼睁睁的看着,让他硬生生地受着。

不能回护、不能援手。越回护、越忧心,旁的没有,竟然只能让这冰霜冷剑再冻上一些、再疼上几分。

景琰知道梅长苏知道”君臣尊卑何谈辜负”,梅长苏不会怪不会怨,景琰知道。但景琰怎么会因为梅长苏的不怪不怨而不痛不伤。


4. “有何可伤心?君是明君,臣是良臣。当年我推景琰上位时,要的就是如此清明朝朝局。既已心愿得偿,又要伤心,岂非矫情?苏某立足于世,虽非光明正大,但也是铮铮男儿,绝不做矫情之事。”
-------
我心疼于宗主的自抑和牺牲,牺牲太多。而梅长苏霁月清风疏阔男儿,境界终究比我等旁观者来的高。

世间之事少有公平。从来没有不经过牺牲的收获,你要什么,必然要拿东西去换。

梅长苏此生,逆天转命。自古中火寒毒者,存者有几人?自古蒙不白之冤者,能生见清名昭雪的有几人?自古目睹国势将倾的忠臣贤者,能重见王师北定、太平盛世的,又有几人?

宗主从上天那儿拿回了性命,两次。翻覆了一桩铁案,扶持了一代明君,影响了十数年的朝局。既然知道自己忠于的是什么,既然上天仍然如此厚待给予了所有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放下此身、此命,放下浮名和功绩,放下身在光明之下的机会,又有何惧。


5. 不知为何,我似乎觉得宗主本来应当是放得下的。完成了使命,且能够在梅岭走向林殊的结局,此生已然无憾。纵然再次重生,他狠得下心,也割舍得下。而景琰确实真真没法放下。负疚和亏欠太深太深,已经变成了执念。

所以很多时候,梅长苏愿意冒着众口铄金的荆棘往前一步,是心软于景琰的执念,心疼景琰的自伤。一开始是那颗琅琊阁中的大珍珠,再后来就是细细密密一件件小事积累起来的理解和体察。景琰的执着,也终究唤起了他内心深处的那一丝放不下。


6. 更何况,宗主的格局从来就是江山社稷家国天下,从琅琊阁进京时对蔺晨说的那句“君即是国”,说真也假,说假也真。“既然我活了下来,就不能白白的活着”,让他留在琅琊山单纯地修身养性还真不好受。此血仍殷此身尚在,既然明知江山有隐患,社稷有危局,既然自负仍然有些智谋算计,有些决胜千里的本事,又怎敢不略尽绵薄之力呢?

忠臣良将报国治世也总还求个光大门楣,青史留名。梅长苏早已没有了门楣姓名,只求君明臣贤,国泰民安。

还有,故乡犹在,亲友安康。


7. “我与景琰,虽终将天各一方,但深知彼此。他不以我为赘,我不因他而怆。这就够了。庄子曰,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不信蒙大哥请看,纵然庙堂朝野相隔,我与景琰,可有哀怨?”

——梅长苏,萧景琰。你们,可有哀怨?


8. 然而世间万物何处不道,彰于庙堂为道,隐于山林亦为道。每个人自有需要承担的东西,他们也不是承担不起的人。大丈夫立身于世凭一股浩然正气,一时豪情衰微,一点自怨自哀,小节而已。

三年前的救赎,在猎宫、在梅岭。而如今,且看献州,且看关山千重,且看江山万里。


===========================

(三十)

(言侯与苏兄相认)

我在评论里提出,文中的梅长苏少了一点为人子侄的烟火气。

直接把小城的回复挂在这里了:

我想说的是,言侯和靜妃是不一样的。

梅长苏要安慰靜妃,一则靜妃是个女人,她会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去疼痛,她需要安慰。二则,梅长苏要安顿好靜妃,才能保证景琰不知道真相。三则,靜妃没有言侯那么坚强。

所以梅长苏对待言侯,首先不需要去安慰他。一则言侯自有风骨。二则言侯此来之前,已经把什么事都想过了。三则,梅长苏的冷静骄傲自持,才是对言侯最好的安慰啊。

相反的,如果梅长苏见了言侯自己都克制不住,那么言侯会怎样?会心疼,会保护,会想要采取一切手段去保护他的侄子。这同样是一种走偏。道理就跟梅长苏总是叫萧景琰陛下一样,越近的关系越危险。因为梅长苏想要言侯放心,想要言侯这个未来朝廷第一重臣能保证跟自己这个江湖某事毫无瓜葛,不会因为感情而做错事。因为言侯那不顾一切的性子简直比萧景琰还可怕。

而言侯担心的是什么?是梅长苏与萧景琰因为感情走偏而受到不公平的伤害。此时梅长苏需要什么?他最不需要的就是感情,他需要以绝对笑傲的风骨来冷静看待所有的一切,来让言侯放心。言侯最欣慰的是什么,是梅长苏已经成长为执掌一方顶天立地的君子,而不是一个因为感情而去纠葛纠结的人。所以在言侯面前,梅长苏这样的冷静支持,就是他的爱,就是他的安慰。就是他即使脸都发白了,还要笑着去说话的担当。

所有的一切都在行动里。

如果这文是酒,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在酒里了,来,干了。请诸位满饮此杯。


======================

(三十一)随手评

孟家入京,苏兄为保荐孟女献策。庭生身份事已现端倪。先生卧病,为免流言拒绝访客。庭生聪慧灵秀仍然被挡下,景睿豫津连日踯躅徘徊。

1. “宗主的傲骨是天下人眼瞧着的。宗主的孱弱却是自己人苦咽着的。黎纲觉得甄平说的对。宗主此刻,需要的是亲人。”

人总有软弱、有犹疑。在很多作品中,我们见证了很多人物的选择、取舍和成长。而梅长苏……我曾经评论过:梅长苏是一个成品,并没有呈现选择的过程。他想的非常清楚非常透彻,很坚定很执着,甚至也很坚定很执着的自我纠结。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软弱过,只是他已经把这些软弱都消化了、解决了,用很坚硬的外壳包起来了。

《倾国》中梅长苏仍然如是。他嚼着很多的苦涩辛酸,咽着无尽的软弱痛苦,但那些早就被那个冷硬的壳子包裹起来了。不能说、不想说、没人说。是情势所迫,但更因为一身傲骨。更多时候,这个聪明通透胜过大多世人数倍的人,早在别人籍词宽慰他之前宽慰了别人。就如同他曾经和蒙挚说过的“以你我的口才,是你安慰我还是我安慰你?”

——有孱弱和痛苦,而不能说不能吐没人说不愿说,于是就生病。

他真的需要亲人,需要陪伴。

而甄平和黎纲也是把得稳的人。景琰自不必说,太后、言侯乃至庭生的身份都太过为人瞩目。景睿豫津,实在合适不过。


2. 这两天无论贴吧还是lofter上都有人在讨论BE还是HE的问题,有的被楼主笔下的真实所打动说怎么样都好,有的更加坚持正因为正文中太痛苦压抑,所以希望作者能给他幸福。

而我说,小城真的仍然是很仁慈很仁慈的。

什么是真正的悲剧,真正的BE?诚实的人被迫说谎,正直的人被迫弯腰,直言者被迫噤声,理想主义者亲眼见到理想破碎。献祭者换不来他们的所求。

而倾国,这个琅琊榜之后的故事中仍然是光明的,那么的光明,那么的理想。君明臣贤,天下大治。长辈关照,友人尽心,下属恩义,人间温情。梅长苏付出了太多,然而他仍然拥有很多东西,很多。

冤案已经昭雪,明君仍然在堂。抱负得以施展,情感有人关爱。大渝之事顺利收尾,献州之乱解决在望,其他的林林总总,也在一点点往美好的方向走。

谢谢小城,给了大家这个真实而光明的故事。


05 Dec 2015
 
评论(4)
 
热度(153)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云关雪栈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