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剧评3:贤臣与烈臣,林氏与祁王

1. 言家与林家

和朋友开脑洞时突然想到,言家父子的政治智慧可真是了不得。历次政治斗争——萧选上位、祁王赤焰案、靖王上位登基——要不能明哲保身,要不能成功站队。誉王谋反皇后附逆,但言阙和言豫津显然能凭着多年和皇后誉王的生疏保住自己,再凭借猎宫之围的战功和从龙之功,在新朝妥妥的能够再获重用。

这种政治智慧和言家风骨完全不矛盾。
所以说言豫津的聪慧剔透几乎完全继承了他爹。看似游戏人间远离俗世,实则量得出深浅把得住关键,平日看透不说透,关键时刻果断出手。


而苏兄,看着谦和温润谋算人心,实则内心极为固执刚烈一往无前。这种光明忠直,再加自视甚高、以江山社稷为己任,可能完全来自于他爹和祁王。我一般不愿意在原著信息有限的情况下讨论当年赤焰案的原因。但如果从我理解的人物性格来讲,倘若林燮面临和大渝战局中经十数年积累千载难逢的战机,又或者千钧一发的危局时,碰到后方要求换将退兵的命令,林燮大约是不会听的。
——不是不懂得修身之道,不是不明白拥兵自重的风险,但家国的危难超越了他对自身处境的忧虑。

如同于谦。
当年朱祁镇身陷敌营太子年幼,于谦挺身而出扶保朱祁钰登基,主持了北京保卫战力挽明朝江山不倒。朱祁镇活着朱祁镇的儿子也活着,他会不知道拥立藩王陷入帝位之争几乎是给自己未来的身家性命点了火炮?然诚忧国家非为私利,这种危急存亡之秋也顾不得了。后来于谦果然在朱祁镇夺门之变重夺帝位之后被冤死……

苏兄也不是不懂得更加缓和的君臣之道,但对江山社稷的忧虑超过了他对于自身处境的考量,所以会选择主动把担子担在身上,不惜危险也要一往直前。


以前曾讨论过,绝对的“纯臣”是应当避免党争的。不过我现下想法有点变化,也就是说:倘若只是如云南穆府一样长期驻守(不重要)的边境,又或者如早期的蔡荃沈追那样身处二线官员的位置上,可以做纯臣。

相反,倘若身处帝国最顶尖的政治人才之中,想要推进一些影响到国势的重要改革,又或者主掌着关乎国运的边境军队,身陷某种意义上的利益纠葛和高层政斗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要改革,自然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有生力量,有技巧地安抚或者压制住利益受损的群体,那自然就是结党……或者用现代政治的话来说,就是利益集团。利益集团也不是什么讲究一己私利的坏名词,有了利益集团才能够更成熟更精准地在国家层面上主张自己团体的立意,再进一步推广和实践自己政治视域下的愿景。

而要做到这些,就要有权力。(瞬间脑中划过若干次大改革和大政斗)
勋贵世家也不同于寒家文臣,要保持处在帝国中心的影响力,和皇家的姻亲关系以及政治站队估计是免不了的……哪有那么容易说脱身就脱身的。

当然,历史上有不少权力欲望远大过政治军事能力的小丑人物;
而很幸运,林殊和林燮应当都属于能力和视野相匹配的人。愿担社稷危局,不惜骂名、不惜性命、不惜政治风险,飞蛾扑火、以身饲虎,光明忠直,一言一行以江山家国为念,苏兄性格里真干得出这样的事情。

嗯,说到这儿其实也不是在说言家和林家了,也许是在抽象地说两种价值观和两种处事方式。言氏和林氏共享同一套家国道义的核心DNA,但处事方式是很不一样的。言家讲究做事留有余裕,不逾矩、不过分。保留实力、保存有生力量,在最需要的时候有限站队,此血仍殷情义千秋。林家,在我的严重则是大智大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身陷虎狼之地但仍要去,因为只有在那个位置上才能做该做的事。

两者都是国家的脊梁。缺一不可。我羡慕言家父子的通透明慧,我希望能活成他们那样。然而我也钦佩苏兄那种……刚烈强韧,执拗愚顽。凡人不能及。


2. 祁王与赤焰案

从现在已知的信息判断,祁王之死诱因如下:

1. 青年皇子势力威望的稳定时期和皇帝的盛年时期高度重合。
2. 梁帝给予祁王辅政之权和位居朝廷中枢的位置却不封太子,让祁王难以自处。
3. 无论怎么样的主观客观原因,祁王和林燮确有立身不慎、政治智慧不够、逾越臣道之嫌。当中有可能有各种政治局势、边疆动态的客观原因,亦可能有种种误会、挑拨和政见党争,祁王和林燮亦有可能已经百般谨慎仍然不可避免地走向这个结局。具体情况不详。现有信息非常有限。
4. 最后,当然就是最主要的原因:梁帝既多疑猜忌又刻薄刚愎,为了维护皇权亲手制造了冤案。无论从公理道义来说,还是政治手段来讲,都是大错特错。


(另外:我认为琅琊榜里所描述的帝位传承体系比较奇怪。琅琊榜字里行间显示出的、梁帝早年对祁王的倾力扶持,更像汉族王朝中帝王对国储的培养。但在不会有嫡子的情况下,没有过错的庶长子竟然迟迟没有封储君,这在汉族王朝是完全不可想象的。琅琊榜里,外戚=权臣重臣的设定像汉朝,祁王的命运像汉武卫太子,林燮-祁王之冤颇有汉朝若干次大血洗大政斗的痕迹。而萧选得位颇像汉唐早年的各种动荡和政变,边境混乱战乱不断像南北朝,而主体故事里的君权为重、亲王参政又像清朝。这种混乱可能是祁王案引起很大争议的原因)

以上四方面的因素都有,而最后一个占据的比例最大。我觉得片面强调祁王和林燮的立身不慎不守臣道是有点问题的。(并且的并且,小说里只记录了一笔扔刀被罚,信息实在太有限,冒犯的是主君的“君”,还是皇子血脉的“君”根本就不明朗,完全可以往不同的方向理解不能作为僭越的最直接证据)。

更不能因为这个因素忽略或者淡化梁帝在此冤案中所要负的最大责任。

上面说过,苏兄很有可能继承了祁王和林燮的烈臣性格,刚毅果决、光明忠直。不是不明白,不是不懂得。然危急存亡之际,会不惜性命、不惜骂名,不惜政治风险,飞蛾扑火、以身饲虎。一言一行以江山家国为念,对天下家国的忠诚超过了对自身处境的担忧。

乱世当中,前方的贤臣良将掌握军队的同时深陷政治斗争和帝王猜忌,死于党争而非死于战场的例子,简直有一打……可是,乱世当中打仗总归要有人掌军,掌军就必然坐在刀山火海上。


不是不能讲政治智慧。大家都是饱读诗书政治角斗场里摸爬滚打的聪明人。但倘若边境烽火、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主上退缩,谁来承担责任?谁来力挽狂澜?总要有人站出来。

无论如何,政治制衡的复杂,权力利益的纠葛,从来不是摈弃是非对错、公理道义的理由。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这是琅琊榜教给我的东西。

10 Jan 2016
 
评论(6)
 
热度(216)
  1.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云关雪栈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