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剧评5:阴诡之士,阴诡之术

苏哲是不是阴诡之士,行阴诡之术?

两人相认之后,梅长苏一大早跑到东宫劝说景琰他不能做回林殊了,然后说了这么一大段话:
- 苏哲是什么样的人,全京城都知道。身为阴诡之士,行阴诡之术。虽是夺权利器,却终非正途。
- 在你的身边,绝对不能有苏哲这样的谋士。否则天下人会误解你,以为你也喜欢制衡权术,这就有违我们的初衷了。
- 我以苏哲之名在京城行事已久,这两年大大小小的风波与我都脱不了干系。

我们知道梅长苏做的每一件事情,更加知道每一件事只是暴露敌手已经犯下的罪恶剿除奸邪,因而会觉得“阴诡”的评价是不是过了头。然而这个选择,不仅只是个人完美主义的意愿,也是成熟政治家的决定。


——苏哲是什么样的人,并不由知道他所有行事动机行事方法的人们所判定。那苏哲在京城中的声名究竟如何?他是不是游走于靖王和誉王之间,两面三刀的人?


先梳理一下时间线:

靖王封亲王,誉王最后一次拜访苏宅 --> 两王相争 --> 靖王出发赈灾 --> 苏兄二访言侯要求相帮靖王 --> 
卫峥被劫案,靖王被禁足 --> 誉王黜降、悬镜司查封 --> 
皇帝暗示景琰拉拢苏兄为自己出主意 --> 苏兄随靖王车队出发春猎,靖王幕僚的身份过了明路。

无论如何,苏兄一开始和誉王有所交往,后来成为新任太子心腹谋臣是事实。

那关键在于金陵诸人如何理解这个事实,其中包括:苏兄什么时候倒向靖王?为什么倒向靖王?

这个事实可能有如下几种解释:

a. 梅长苏明面上投靠誉王实际上一开始就效忠靖王
(或者靖王派梅长苏如此行事。这两者在众人心目中差距不大,事实上苏兄如此做也取得了靖王的同意)
b. 梅长苏原来是誉王谋士后来改换门庭投效靖王
c. 誉王拉拢梅长苏不成,靖王上位后笼络了梅长苏为他效力。


不同人由于位置不同接触信息不同,对这件事的了解和看法也会不同。以下分情况讨论:

1. 与靖王有联盟关系的言侯和沈追。他们的理解是a。

- 言氏父子很容易理解,两王相争时苏兄就亲自上门请言侯出手相帮靖王。言侯在言语交锋中短时间内汇总以往信息判断出,苏兄其实一开始就效忠于靖王。

- 沈追:16集谢玉派卓鼎风入府刺杀沈追时,沈追就明确的表示“多谢靖王和苏先生”。那时候沈追就应当心知肚明梅长苏是靖王的人。并且以沈追之政治智慧,完全有可能和苏兄暗通声气,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时间和蔡荃一起揭开誉王蓄意引爆私炮坊之案。

然而,言侯即使看出了苏兄的格局仍不喜欢梅长苏这个人,觉得他诡谲,行事不可对人明言。他相帮的也不是苏兄而是靖王。沈追即使认可苏先生有学问有才华,也难免觉得“心思不好捉摸”。

2. 皇帝和金陵中其他宗亲朝臣

他们对这个事实的理解是b还是c,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1). 是否了解早年苏兄的行迹,和誉王的密切来往以及为他进行的谋划;
2). 是否了解誉王倒台的内幕,誉王和悬镜司的勾结。

誉王黜降的明旨诏书写的是“违逆朕意,忤上失德”,在朝廷邸报上公开的是小舅子朱樾的罪过,所以明面上是悬镜司把梅长苏抓进去审问,誉王削爵的直接原因是私炮坊而非和悬镜司的勾结。
不清楚誉王倒台真正原因的人,不能清楚地排除“那时梅长苏并不是誉王的人”这个说法。

所以:

- 皇帝和纪王的理解是c.。皇帝(包括卫峥案后来全程在场的纪王)深知 2)誉王和悬镜司的勾结内情,而不清楚1)苏兄早年和多个宗亲勋贵都有来往,但确实再给誉王出主意。皇帝和纪王的理解反而会倾向于c. 誉王拉拢梅长苏不成,靖王上位后笼络了梅长苏为他效力

- 莅阳长公主的看法是b。莅阳(或者其他一些早年介入前太子-誉王之争较深)的人,知晓1)梅长苏早年给誉王谋划的事实,并不清楚2) 誉王和悬镜司勾结的内幕,所以莅阳的理解会倾向于b. 梅长苏原来是誉王谋士,后来改换门庭投靠靖王。

- 其他宗亲朝臣的理解应该b,c都有可能。
靠近朝政中枢,对政局敏感一点的,可能在两王相争时期就知道梅长苏效力于靖王(原著中卫峥刚被抓时黎纲就说宗主为靖王效力已经是很多人心知肚明的事情了,但我觉得剧中并没有明确的线索说明这一点。但可以想见有政治敏感度的人会感受到)他们的理解是b。
而如蔡荃等一心办差的朝臣,或者在外围不甚重要的宗亲朝臣,会理解为c。
但b. “梅长苏原来是誉王谋士,后来改换门庭投靠靖王”— 梅长苏为什么“改换门庭”,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或者干脆不知道。

的确,两王相争、誉王尚具实力时苏兄已经和誉王断绝了来往,所以对政局很敏感的那些人来说,不存在“梅长苏看誉王失势转而投靠上位的靖王”这种理解;
但对于随大流、不甚了了的其他人来说,完全可能有这种误解“梅长苏因为誉王失势才改换门庭”。

总结:无论是哪一种理解,梅长苏来金陵交接皇子搅合党争是事实,游走于各种势力之间神鬼莫测也是事实。

以上三种理解中,a称之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b称之为两面三刀朝秦暮楚,c大概稍微好一点,但也难逃一个为名为利有才无行的标签。全逃不开一个“诡谲”的断语。

既不堂堂正正杀敌建功,又不能守一方平安、理一方部务,做王府幕僚为夺嫡皇子出谋划策,实在不是什么纯良之臣。

所以,苏兄的自我评判“苏哲是阴诡之人、行阴诡之术,如何游走于太子和誉王之间全京城都知道” 是没错的。苏哲的名声,就是很不怎么样。


讨论:

- 景琰说“这并非不可解释”,就是要让天下人知道,梅长苏一开始就是投靠靖王,但是这等于用太子的名声来换梅长苏的名声,苏兄费尽心思就像塑造景琰干干净净光明正大凭政绩凭功劳入主东宫的形象,一旦太子用自己给苏哲作担保,几乎就相当于承认景琰处心积虑,刻意委派梅长苏接近誉王打压对手力求上位了。
因此苏哲不能留在太子身边,太子不能对苏哲宠幸太过,甚至即使人们理解为a,梅长苏也会刻意往b、c上引导,宁愿说自己改换门庭,也好过让大家认为自己一开始就投靠靖王。说法a也许可以让梅长苏得到手段诡谲但是忠贞不二的名声。但苏兄宁愿背负自己抛弃失势救主投靠新任太子的误解,也要把景琰摘得干干净净。

- 除非能同时证明“梅长苏投靠靖王一开始就是为了雪冤”才能把苏哲的名声洗白一些。但是也没法完全洗白。其实要洗白,雪冤以后他不受封赏飘然远走,名声就会好些。加上“毅然上了大渝战场,殁于军中”,大家才会看在死者为大的份上闭嘴不说坏话。总之,苏哲你就是名声好差。

21 Jan 2016
 
评论(60)
 
热度(108)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云关雪栈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