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卫峥一案中梅长苏、萧景琰细微心态之再辨

转自https://tieba.baidu.com/p/4086873434。重点标记我自个儿加的。

前两天刚从小琰小苏的角度写过ep33。这儿又有了一些新东西。虐点在于:wuli小琰进密道就是去割袍断义的。人根本没想着和小苏商量卫峥的事情……静妃事件的挑拨离间太致命了。

所以小苏要跪下来求。要在风雪里等。艾玛太虐了,让我去哭一会儿……

------------------------------------------------------


对于靖王和梅长苏在救卫铮一事上的分歧的表现,《琅琊榜》小说和电视剧的差异较大,很多观众只注意到了电视剧直接修改、增减的内容,却忽略了改编之后一些小说中原有情节的意义在电视剧中也发生了改变。另外从卫铮被捕开始的一系列事件中,由于线索较多,部份情节表现手法比较隐晦,也造成了许多对剧情的误解。在此想就这段情节中一些有争议的梅长苏、萧景琰的心态略作探讨。

先从梅长苏说起。

争议一:梅长苏是否想救卫铮。

这一点成为问题乃至争议是比较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小说中梅长苏曾对飞流说过他自己心里从来没有犹豫过要去救卫铮,而我在看到这句话前也从未想过有“梅长苏放弃救卫铮”的可能性,电视剧中,这种可能在事发初期应该已经被排除了。

卫铮被捕后,率先出手相救的就是江左盟,策划者系梅长苏身边的左膀右臂黎纲、甄平以及金陵当地盟众的指挥者十三先生,以下是他们得知卫峥被捕后说的话:

甄平:少帅十六岁初建赤羽营,卫峥就是他的副将。当年两个人从梅岭九死一生拼出这条命来,已非普通的袍泽之情可比,即便宗主现在醒过来,也不能让他知道卫将军的消息。

黎纲:可是就现在的局面,单凭咱们几个人还不知道能不能控制得住呢,明天,让童路约十三先生出来,咱们商量一下。

十三先生:悬镜司抓到卫峥,一路上避开我们江左十四州,绕到入京,我们江左盟没有机会和时间,半路劫持啊!

甄平:那我们就在入城之时动手。

在这几人心中,梅长苏对相救卫峥显然是绝不会丝毫犹豫的,否则,且不说他们不可能在不确定梅长苏心意的情况下擅自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至少也该讨论一下“要不要救”的问题,他们完全没觉得这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说明他们所了解的梅长苏是绝不可能不去营救卫峥。

接下来,第一次营救失败,素谷主来到江左盟:

素谷主:倒是你们啊,为了救他,搭上这么了多的兄弟,真是让我心疼啊。
黎纲:卫将军也是我们的袍泽兄弟,应该的。

可见,即使抛开梅长苏与卫峥的特殊关系,江左盟也是一定会救卫峥的,江左盟的兄弟愿为营救卫峥赴汤蹈火,不是因为他是林殊的副将,而是因为将他视为袍泽。

梅长苏得知营救卫峥失败一事后说,“我知道你们是为了我好,这两天我一直昏昏沉沉的,你们也没办法告诉我,辛苦你们了”,说明对他们擅自做主进行营救、甚至搭上了许多兄弟没有异议。接下来,梅长苏去见素谷主:

素谷主:只要我们齐心合力,就一定能够打进去。
梅长苏:老谷主说的是。

以上情节都发生在靖王返回金陵之前,足见梅长苏与江左盟在当时便对营救卫峥一事不但毫无犹豫,并且已经在策划第二次行动。

这里顺便说下”江左盟搭上这么多兄弟救卫峥是否合适“的问题。黎纲说,“卫将军也是我们的袍泽兄弟,应该的”,对江左盟来说,“袍泽兄弟”意味着什么呢?电视没有细说,不妨参考小说的设定:

秦般若:“楼之敬是难得的人才,所以才会被太子视为心腹,但他好色的毛病实在是秉性难移。我已查出,在翼州时他抢夺过一对双胞姐妹入府,这姐妹二人的表兄是江左盟中的一个普通帮众,他求自己的堂主出面恳请楼之敬归还两个妹妹,楼之敬口头答应,回府就先将两姐妹强暴蹂躏了,然后再放出府门。两个姑娘随即羞愤自尽,楼之敬又矢口否认自己的罪行,江左盟没有找到证据,只能看他逍遥法外,就这样结下了梁子。

虽然秦般若在下文中表示,江左盟锲而不舍的对付楼之敬主要是因为他阳奉阴违,冒犯了江左盟的权威,但由此事可以看出,即使是江左盟中一个普通会众或其亲属遭遇不公,江左盟也会为代其出头,为其主持公道,且不会走过场、装样子,一旦出头就会坚持到底。因为每个人和他的亲人遭遇不公时都能得到袍泽的援助,所以每个人也都愿意为援助其他袍泽而赴汤蹈火,这是草根阶层在混乱的浊世中为了生存而结下的患难与共的情义。


争议二:梅长苏是否想让靖王参与营救卫峥。

这同样是一个我想不到会引起争议的问题,因为梅长苏反对的态度那样鲜明,以致很多观众都以为他自己其实也不想救卫峥。听说东方卫视播出时删掉了梅长苏和甄平的一段对话,或许这是造成误解的原因之一:

梅长苏:如果我这次失败了,景琰的未来也将随之结束。是我把他推上了夺嫡之路,可是在这件事情上,我没能说服他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我对他的亏欠。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梅长苏的本意是说服靖王放弃营救,如果像某些观众认为的,他是欲擒故纵,实际是想坚定靖王参与营救的决心,那么让他感到亏欠的就不应该是“未能说服”,而是“推波助澜”了。就像景睿生日风波,他是不可能把自己的愧疚归结为“没能阻止”此事的。


争议三:梅长苏为什么要“大喘气儿”

很多观众看到梅长苏与靖王在密道中的对话后表示,这件事情告诉我们说话不要“大喘气儿”,如果梅长苏一上来就告诉靖王自己会营救卫铮,然后再陈述利害,让靖王置身事外,那就不会搞出那么大误会了。也有很多观众表示,以梅长苏的角色,他主动提出营救卫铮会让靖王产生怀疑,不得不拐弯抹角、以退为进。

本人表示,即使梅长苏没有“大喘气儿”,也不会进入靖王听说他愿意救卫峥便十分欣慰,两人坐下友好协商的节奏,因为编剧设计这样一个情节绝不是为了教育我们“大喘气儿”的害处,关于这一点,放在萧景琰心态的部份在详细阐述。至于主动提出营救卫峥,也并不会让靖王怀疑,因为梅长苏不止是靖王的谋士,他还是“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的梅宗主,而卫峥不止是林殊的副将,他还是药王谷的少谷主,以江左盟和药王谷在江湖上的声望地位,江左盟出于义气援手相救实在非常合理,梅宗主就算不懂什么是军中情义,他至少也是懂江湖义气的——事实上按梅长苏和素谷主的计划,万一有人在行动中被捕,就会供称受命于药王谷,以免牵扯到江左盟,牵连到靖王。

那么,究竟为啥梅宗主说话要“大喘气儿”,以致加深了靖王殿下的误会呢?

无根据推测,这可能是一种谈判技巧。

观众看到的是梅长苏还没来得及说出自己营救卫峥的意图,靖王殿下就已经绝尘而去了,所以认为他先说出来就好了,但导致靖王如此没有耐心的原因是誉王的离间计发挥了作用,如果靖王不是相信了小新的话,他应该会听梅长苏把话讲完,至少不会在梅长苏跪下喊他的情况下头也不回的拂袖而去。假如没有这个意外,按照梅长苏原本的计划,也许先不说出自己营救意图的效果会更好。 

在这里,小说和电视又有一处重要差异,小说里梅长苏是一上来就告诉靖王江左盟已经出手营救卫峥,但是失败了,电视里梅长苏没有告诉靖王江左盟已经出手。我想,电视和小说中梅长苏的劝说计划应该是不同的(本来也没有唯一的正确方法),电视里为什么梅长苏不肯说出江左盟营救一事呢?也许梅长苏是想利用人心理的落差。

当人们轻易得到一样东西时,他们可能想要更多,当人们很艰难才得到一样东西时,他们更容易知足。所以有一种职场理念,就是上司交给你10天的任务,你有能力5天完成,只要在第8、9天交出结果就好,这样上司会想“这个部下真不错”,但是如果你5天就交出结果,上司就会想“原来10天对他一种浪费”,下次就会只给你5天,在那之后也许他还会怀疑你其实连5天都不需要,又把时间缩短为4天,如果你玩不成,他还可能怀疑你消极怠工。售价100元的东西打折90元可能人们会抢购,但售价60元,人们就可能想它也许还会降到50元、40元,反而不急着抢了。

也许剧中梅长苏就是基于这种考虑,逾期一开始就答应靖王出手相救,让靖王对营救一事抱有很高期望值,不如,一开始时不给靖王任何希望,最后再告诉他“其实还是有希望的”。

因为梅长苏没能按他预计的节奏把话讲完,所以无法确知他是出于什么原因在一开始隐瞒了江左盟出手相救卫峥的事,以上这仅是我的一种猜测。


接下来说靖王萧景琰的心态。无数观众围绕“他为了救卫铮而那样对梅长苏合理不合理”争吵无数,我却认为靖王的爆发卫峥一事只是导火索,真正的炸药是静妃之事,换言之,就算不提卫峥一事,这场爆发还是会来,只是换个方式、换个由头而已。

这和小说有很大差别。小说里没有离间计这条线,靖王是带着期望去找梅长苏求教该如何救卫铮的,在梅长苏细数利弊,劝说他放弃的时候,他是失望的。电视剧里也有类似的情节,但经过改编特别是加入离间计这条重要线索后,靖王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不再是像小说中那样抱着期望去见梅长苏,相反,他进入密道前早已决定不让梅长苏参与营救卫峥一事,梅长苏细数利害时他的感觉也不是失望,而是觉得”果然如此”。


理由如下。

第一,在密道会面前,靖王听了小新的话从静妃宫中出来以后,对列战英说了下面的话:

“有什么觉得奇怪的,也许你过去说的事情,他们统统都不在意。母妃不用救,反正又不会死,顺势施个苦肉计也好,至于卫铮,那就更不用管了,只不过是一桩陈年旧事,对于当前的党争毫无助益,视而不见方是上策。他心里一定是这么想的吧。”

说明靖王在相信小新的话、心里给梅长苏定了“第二次触犯底线”的罪名后,也已经认定了梅长苏一定不会救卫峥。


第二,有一个情节被许多观众忽略了,即梅长苏有些颓唐的从密道中走出来,靠在书架上咳嗽,用很疲倦的眼神对着密道的门看了片刻,又一次向密道走去,其后,摇了几下铃后无力的坐下。在梅长苏看向密道入口时,镜头还给了那道门一个特写。这一连串镜头暗示的应该是,梅长苏在密道里等了很长时间,最后实在承受不住密道的阴寒之气,不得以出来缓了一缓,然后再次进入密道。

密道另一侧,靖王和列战英正在议事,铃声响起,靖王低头不语,列战英说,“殿下,要不然还是过去见见吧”,细品“要不然”三个字,可知靖王已表明了不愿去见的态度。从拍摄手法看,这个情节绝不是在暗示“靖王和列战英刚从外面回来”,那应该直接拍他俩走进屋或坐下,说了几句话后听到铃声。现在这种拍摄手法,配合上梅长苏第二次进密道前的动作语言、眼神、音乐、镜头特写,暗示的应该是,靖王早就听到了铃声,但是没有去见梅长苏。

如果靖王心里还存着让梅长苏帮忙营救卫峥的念头,他不会这么长时间不理梅长苏。他明知道梅长苏身体不好,前两天还在生病,却让梅长苏在密道里等那么长时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梅长苏知难而退,这和后来雪地里他拒不相见的情形是相似的。

如果靖王对梅长苏还抱有期待,还想听取梅长苏的意见,反正都要见面,他故意让一个病人在地道里等那么久,是下马威,还是惩罚?窃以为,这种不打人不骂人甚至不见面却零碎折腾人的手段,不是军人作风的靖王干的出来的。而且,如果靖王本意是要见梅长苏的,列战英那句“要不然还是过去见见吧”就是废话了。

所以,这次在地道里和后来在雪地里靖王迟迟不见梅长苏的原因都一样,就是想让对方死心。只是梅长苏担心靖王在卫峥一事上鲁莽闯祸,不见到靖王是誓不罢休,而靖王到底恨不下心让他一直在密道里等下去,他才决定去把话说清楚,这一点,和他后来在雪地里出来见梅长苏的动机也是一样。

从梅长苏两次进入地道这个情节,就已经能看出靖王与之决绝的心意之坚了。


第三,在密道中见到梅长苏后,靖王开口便道:“先生找我来,有什么事吗?”

如果靖王是带着“请梅长苏帮忙救卫峥”的念头进的密道,则明明是自己有求于人,却装得没事一样问“找我何事”,这种以退为进的招数誉王也许会用,靖王却不会,至少没有人教不会。甚至在梅长苏问靖王难道“没有事要和自己商量吗”之后,靖王依旧不发一言,还走到一旁,拿自己的背对着梅长苏。窃以为,不论靖王对梅长苏如何不满,如果他是去找梅长苏帮忙的,断不会如此故作高冷装。只因他并不想对梅长苏提起卫峥,方才没有回答梅长苏的话。

开口向梅长苏诚心问计的人是列战英,梅长苏对列战英说到一半,靖王终于开了口,开口却是“这个不用先生费心了”,这哪里是有心问计的人会说的话?小说里靖王在同一话题上说的是,“苏先生不必瞻前顾后,还请想个办法解决危局才是”,两相对比,说话者的心态差异更见分明。

从梅长苏问靖王难道没事和他商量开始,靖王就一直没有正眼看过梅长苏,而当他第一次转过头来正对梅长苏时,说的却是“先生的指点,我已经明白,多谢。”接下来便是“割铃断义”。

从靖王在密道里一系列言行举止,可以再次看出,他其实无意问计于梅长苏,早在他进入密道之前他就已经认定了梅长苏不会帮忙救卫峥,就算帮忙也别有居心,所以梅长苏细数利害,劝他放弃,他毫不意外,也就不可能有耐心听梅长苏多说什么,思考他没说出口的弦外之音,甚至不愿在密道中多停留一刻。

同样一番话,靖王听出的是“没有天性良知”,列战英听出的却是梅长苏只是不理解他们的想法,好好沟通未必不肯相助(这正是梅长苏对自己这个谋士的角色定位),后来列战英还问梅长苏“您是真的不想让殿下救卫峥吗”,说明他觉得梅长苏并未把话说死。同样的话,列战英能听出梅长苏的用意,靖王却听不出,原因是列战英是诚心问计去的,他会认真思考梅长苏的话,包括说出来的部份和言外未尽之意,靖王本来就无心问计,只会朝着自己依然认定的方向去理解。

综上所述,靖王进入密道就是去割铃断义的,假如不是列战英提及卫峥之事,靖王自己大约也不会提,而会直接以“触碰底线”为由割铃断义。详见“第四”。


第四,在梅长苏表示会想办法救出卫铮,说出“可是无论如何靖王殿下不能出面,靖王府也不能直接卷进来”的真正心意后,靖王的回答是“不行”,很多人以为他是因前梅长苏之前的态度而不能相信梅长苏,实际并不是。看看靖王本身给出的理由:

靖王:苏先生可还记得,当初霓凰郡主遇险之后,我特意与你定的规矩。

梅长苏:那又怎么样

靖王:同样的事情,先生已经做了第二次,我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你,你再拿卫铮来做第三次。先生的所作所为依然触及到我的底线,请恕我再难相信你。

梅长苏:殿下以为我在敷衍你,殿下以为我不会真心实意的去救卫峥。

靖王:哼,难道不是吗?在我离开京城的这段时间,苏先生做过什么事情,心里自然清楚……先生麒麟之才,大可另择贤主,就当是一开始,你选错了人吧。


所谓“霓凰郡主遇险之后,我特意与你定的规矩”,是指靖王误会梅长苏故意陷霓凰郡主于险地以谋取利益时提出的“我答应你与合作,你认我为你的主君,那么,你就必须要明白我的底线……有些人,不能伤害,有些人,不能利用”,就算梅长苏反对营救卫峥,也与这条“规矩”搭不上边,而“在我离开京城的这段时间,苏先生做过什么事情”更不会是指梅长苏在密道里说的那些话。

靖王话中的“先生已经做了第二次”,很明显是指静妃一事,他认为梅长苏置静妃安危于不顾的行为越过了当初定立的底线,而这是他早已言明的双方合作的基础,在此情形下,他无法相信梅长苏不会利用营救卫峥一事谋取利益,而置卫峥的安危于不顾,也无法和梅长苏继续合作下去,只能让对方“另择贤主”。

就算梅长苏在密道里一开口就答应营救卫峥,也不可能打消靖王对他“利用营救卫峥一事谋取利益,而置卫峥的安危于不顾”的疑虑,对在的靖王心里(被骂醒之前),只要有这个疑虑在,断然不容让梅长苏插手卫峥一事,这是在进入密道之前就早已在他心中确定的事。

所以说,卫铮只是导火索,真正的炸药是静妃之事,就算不提卫峥一事,这场爆发还是会来,只是换个方式、换个由头而已。靖王从相信小新说的话开始,就已经认定他和梅长苏没有继续合作的可能了,更不会真心去向梅长苏请教如何营救卫峥。他去密道见梅长苏是为了“割铃断义”,去雪地里见梅长苏是为了告诉他“另择贤主”,如果他对梅长苏抱有期待,必定会向他核实静妃一事,只因在他眼里,除非证明那是一个误会,否则双方合作、信赖的基础已然不复存在,这点不会因为梅长苏爽快的答应救卫峥便发生改变。靖王放弃核实静妃一事,放弃证明那是一个误会的机会,就表示他已放弃双方之间的合作。


-------------------------------------------------------------------------

最后,来说说靖王的“割铃断义”,一再表示与梅长苏断绝合作关系,是否如某些观众所说的,是“一时气话”?

可能在很多现代人眼里,一个人在气头上说什么都很正常,说过就算也很正常,毕竟这是一个只要更换马甲就可以当自己说过的话全部不存在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言论信用的意识越来越薄弱。但中国古代曾经推崇的是“大丈夫无信不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琅琊榜》的时代虽然架空,但仍是以“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美德为美德的时代。

举例而言,萧景睿生日宴上,岳秀泽向卓鼎风挑战,卓鼎风为了保住他与谢玉之间的秘密,假意失手被断去手筋,一身修为尽毁。卓鼎风本可以拒绝岳秀泽的挑战,毕竟这是谢玉的府邸,岳秀泽在人家办生日宴时上门挑战,本就十分失礼,就算谢玉前行把他赶出去,也不会招来非议。但就因为卓鼎风对岳秀泽说过会“随时候教”,所以他宁可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也不愿食言而肥。

再看主角梅长苏,虽然一度看似誉王的谋士,但是像是“我奉殿下为主君”这样的话,他对誉王说过哪怕一次吗?没有,一次也没有。他对誉王的态度一直都是,有事咨询,提供意见,照不照办,一律随便,薄礼可留,厚礼不收。

在那样的时代,有些话是不能随便说的,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随便说,剧中靖王对梅长苏说的那些划清界限的话就是份量极重、不能随便说的话,靖王既然说出来,便是已经痛下了决心,至少在当时是相信自己不会改变主意才会说的。

当然,“驷马难追”并不表示不能改正错误,认识到错误之后收回说过的话与出尔反尔不是一种性质,所以靖王挨骂之后改变主意,并不算是言而无信啦。

07 Oct 2015
 
评论(16)
 
热度(187)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云关雪栈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