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已经在看风起长林,我也想说几句话。

梅长苏是向死而生的人。生命太短而使命太长,收拢旧部、隐瞒身份、锄强扶弱、扶保明君、重翻旧案、一世清平之后燃尽了自己。不能去苛责一个背负沉重使命的将死之人改良政治的局限。但清平一世之后的五十年再起波澜,就不由得人不去询问:为什么外戚仍然出自世家而非平民以防宫内外交通?为何荀家成为外家后不离开权力中心仍然同时掌控官僚集团和禁军仍然无人置喙?为何兵制要过度依赖宗亲或者世家而没有太多寒门武将的身影?为何文官集团内部没有制衡和倚仗?

因此就太容易发现,缺乏制度设计和分封制衡的清平世界建立在何等脆弱的地基之上:需要成年、强势且头脑清醒的君主,能够以江山为重庶民为重,能够维持外戚宗亲文官世家之间的平衡,该扶持时扶持该弹压时弹压。一旦失却平衡一方过于壮大,或君主年幼、年老、残疾、孱弱、猜忌、残暴就分崩离析。然后再把这些事实冠以朝纲废弛之名,等待明君重新出现?并且貌似喟叹的说这不过是历史的循环?再次用一个含糊的情义去解决所有问题?

也因此我同意博主的话,一个寓言不应该有第二部。但原因并不是许多人认为的梅长苏和萧景琰的江山五十年后再度崩溃不忍心,也并不是说“第一部的理想寄托是错的,是无意义的,前人心血皆成笑话”。

源清则流清是对的。但正本清源五十年之后,已经无法再去回避官制、兵制、政制上的问题,也使得风起长林中内阁首辅和中书令并行,长林王府和赤焰帅府一样专兵专将专征的问题格外…刺眼一些。梅长苏背负着金陵的鲜血梅岭的残尸用最后一点生命质问“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若无百姓何来天子若无社稷何来主君?”振聋发聩;荀白水顶着萧选的声音问朝局稳定要仰赖长林王府的一点忠心,还能有同样的力量吗?

这并不是要琅琊榜风起长林瞬间变成大明王朝1566或是中国历代政治制度。风起长林可能仍然是个好看的故事,是一个正午阳光口碑不堕的作品。琅琊榜从文本情感指向到思想格局画了一个圈,风起长林是不是仍然在早已画好的圈里,也许是值得怀疑的。而第二次感动,一般而言是无法超过第一次的。

20 Dec 2017
 
评论(47)
 
热度(102)
  1. 共2人收藏了此图片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云关雪栈 | Powered by LOFTER